新材料学院开展“党建聚力,材料创新”师生学习交流活动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优秀毕业生刘同超近日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3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 人全球榜单”(2023-MIT Technology Reviews 35 Innovators Under 35, Global List)气候与能源领域。
刘同超缘何上榜?他的研究成果有何重要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同超的科研世界。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32岁的刘同超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性能锂电池,这种电池可以比传统电池使用时间更长,制造成本更低。由于电池寿命和成本是电动汽车的主要障碍,他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
高电池的循环寿命是一项重大挑战,即最大可能地增加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次数延长使用时间。刘同超通过建立一个新的诊断系统来探究电池衰减的机理,确定锂电池的大多数故障起因于正极结构在每次充放电循环中膨胀和收缩时产生的物理应变诱发结构的不可逆演化。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发明了一种新型钙钛矿改性正极材料,以便更好地承受晶格应变。这项创新使电池寿命延长了两倍,制造成本降低了约25%,而且无需使用钴作为原材料。钴元素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价格高昂。刘同超研究开发出了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电池,降低了电池对高价格金属元素的依赖,引起了商业企业的浓厚兴趣。
刘同超在2014年加入新材料学院,师从潘锋教授。他选择深研院是因为新材料学院非常优秀的科研平台和开放、创新、包容的深圳。当时全国锂电池的龙头企业都坐落于深圳,导师潘锋的科研实力与科研热情使他深受触动。读博期间,他时时刻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踏实践行“优秀是一种习惯”的院训,在潘锋老师严谨的治学指导下,在清洁能源大团队中不断追求卓越,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他于2019年博士毕业,博士期间发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和JACS在内一作SCI文章10余篇,申请专利三项。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刘同超现为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尺度材料表征,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开拓创新,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两篇),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多项成果受到领域内的广泛关注。他还兼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编辑(Nano Energy, Materials Today Energy)及多家杂志青年编委,获得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CANX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
对于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榜单”,刘同超感到他和团队的努力得到认可,这份肯定也激励他要勇于探索更具挑战的科研问题。
他想和大家分享,在科研道路上切勿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对待问题要追根溯源,付出的更多便会收获更多。其次,做科研的出发点要足够地大胆创新,有新的突破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他建议,在课题组或者是实验室中要营造合作交流、互相学习的科研环境。尽管已毕业四年,刘同超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但他与潘锋老师团队时刻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怀着感恩的心,他希望能够将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所得分享给师弟师妹,帮助他们成长,一起做更有意义的、创新的、真正有用的科研。
北大精神对于刘同超来说是人生的指引。“包容、公平、大胆创新、独有特质”是他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多元化的校园使他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而北大也是一个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获的地方。“北大一直在培养引领时代的人,她的文化底蕴一直潜移默化的、积极的影响着广大学子,我未来也将继续秉承着北大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定的成果,为国家的科研贡献一份力量。”
资讯中心
-
新材料学院开展“党建聚力,材料创新”师生学习交流活动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科技和人才强校战路。立足于北大新工科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服务于北大深研院的教育与科研战略...2024.11.05了解详情
-
新材料学院前往中国稀土集团开展战略产业技术升级暨人才培...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科技和人才强校战路。立足于北大新工科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服务于北大深研院的教育与科研战略...2024.11.05了解详情
-
“梦想起航”-丽湖学校·北大深研院新材料探索之旅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科技和人才强校战路。立足于北大新工科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服务于北大深研院的教育与科研战略...2024.11.05了解详情